在全球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的双重浪潮下,国家电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网”)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,以数据资源、数字技术和数字生态为核心要素,重构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,致力于打造具有数字化运营、现代化治理、生态化发展、主动式演进特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。国网数字化战略的实施,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整个能源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。
一、国网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与意义
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。”在这一背景下,国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抢抓数字新基建机遇,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。这一战略的实施,旨在适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趋势,提升电网的智慧化、泛在化、友好化水平,持续提高能源供给清洁化、终端消费电气化、系统运转高效化水平,为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挥更大作用。
二、国网数字化战略的核心内容
国网数字化战略以“三融三化”为总体推进思路,即融入电网业务、融入基层一线、融入产业生态,推进架构中台化、数据价值化、业务智能化。其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智慧国网,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国网,实现数字化发展指数达到85%以上,设备联网率达到90%,产业数字化率达到95%,数字产业化率达到25%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国网制定了详细的数字化转型框架,即“3-6-3-4”框架。依托数据资源、数字技术和数字生态三大要素驱动,实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、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等六大核心任务,运用技术赋能、管理变革、生态构建三类转型方式,强化组织保障、制度保障、人才保障、安全保障四个战略保障,全力建设智慧国网。
三、国网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进展
(一)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
数字化转型建立在数据的准确采集、高效传输和安全可靠利用的基础上,离不开网络、平台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。国网在数据管理方面,建立了跨部门、跨专业、跨领域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,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,推动数据规范授权、融合贯通、灵活获取。同时,构建了智慧物联体系,通过接入各类边缘设备、感知设备及智能电表,实现电网、设备、客户状态的动态采集、实时感知和在线监测。
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国网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,强化“两级部署、多级应用”,建成北京、上海、陕西三地集中式数据中心,加快省公司数据中心升级改造。此外,还打造了企业中台,实现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、共享应用,促进了各类业务运营和创新应用。
(二)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
国网利用数字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电网业务,促进生产提质、经营提效、服务提升。在电网生产数字化方面,强化电网规划、建设、调度、运行、检修等全环节数字化管控,推广应用图数一体、在线交互的“网上电网”,实现电网在线可视化诊断评价、智能规划和精准投资。
在企业经营数字化方面,以人财物等核心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,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精益管理水平。在财务管理方面,构建多维精益管理体系,促进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;在物资管理方面,初步建成现代智慧供应链,实现物资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。
在客户服务数字化方面,国网大力推行线上办电服务,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。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亿级大关,线上缴费笔数和金额均大幅增长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,通过线上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电需求。
(三)积极拓展数字产业化
电力大数据是一座“富矿”,有巨大的价值挖掘潜力。国网积极发展平台业务、数据产品业务,努力为客户提供多元服务。在能源电商业务方面,打造了国内最大的能源电商平台,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,开展物资电商化采购和电力智能交费服务。在智慧车联网业务方面,搭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,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智能的充换电服务。在电力大数据征信服务方面,利用企业用电数据开展信贷反欺诈、授信辅助、贷后预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与应用,破解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“不敢贷”“不愿贷”的难题。
此外,国网还积极服务政府精准施策。在服务环保监测方面,开发智慧环保电力大数据产品,在线监测污染源企业排污情况;在服务复工复产方面,首创“企业复工电力指数”,及时准确反映各行业复工复产情况,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四、国网数字化战略的影响与展望
国网数字化战略的实施,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,也为整个能源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。通过数字化转型,国网实现了能源与数字融合的新业务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,推动了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。
在未来,国网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,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,推动业务与数据的深度融合。同时,将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,如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,进一步提升电网的智慧化水平。此外,国网还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,共同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。
国网数字化战略的实施,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整个能源行业树立了数字化转型的典范。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,国网将在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推动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。